历史沿革
控制科学与工程系历史悠久。早在1912年,同济医工学堂(同济大学前身)就设立了电工机械科。1930年,国立同济大学设立电工机械系;1939年,设立电机工程系(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守觉、陈星弼分别于1949年、1952年毕业于该系)。1952年更名为建筑机电及设备系,1961年相应的本科专业为工业企业电气化及其自动化,1977年恢复高考后更名为工业电气自动化。1979年,更名为电气工程系,设有工业电气自动化(1992年更名为工业自动化,1998年更名为自动化)、电子仪器、计算机三个本科专业。1987年7月在计算机专业基础上成立计算机系。2000年与上海铁道大学并校后,电气工程系更名为信息与控制工程系;2003年,在自动化专业及相关学科基础上,按一级学科设置,成立控制科学与工程系,其余专业和教研室并入电子科学与技术系和信息与通信工程系。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原工业自动化)学科1979年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6年获得“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1997年“工业自动化”被评为上海市重点学科,1998年获准设立“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003年“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被教育部确定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设岗学科,2003年获得“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覆盖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系统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导航与制导五个二级学科。2007年“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和上海市重点学科。
师资力量
控制科学与工程系现有教职员工48人。其中,85%以上教
本系还是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的依托单位。兄弟院、系、研究中心、研究所如中德学院、电气工程系、信息与通信工程系、电子科学与技术系、CIMS研究中心、微电子中心、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研究所等机构的15名教授挂靠本系相应的二级学科博士点招收博士生。此外,还聘请了国际国内著名高校的多名教授作为本学科的兼职教授或特聘教授。
人才培养
控制科学与工程系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特色体现出同济大学 “严谨、求实、团结、创新” 的校训和“知识、能力、人格”的培养理念。借助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上海市和国家重点学科平台和同济大学“985”、“211”教育科研平台,专业已经建设成为教育部工程教育改革试点专业和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试点专业,并列入同济大学国际双学位培养计划。同时,也成为同济大学“4+2”(即本硕连读)计划和“启航班”(精英人才培养)计划培养专业。
自动化专业每年招收本科学生100名左右,与德国、意大利、法国等发达国家以及港澳台地区的著名高校建立了学生交流合作关系,开设了中意自动化国际合作班,与意大利学生一起接受为期两年的全英语国际化专业教育。同时,在国际交流生以及国际化毕业设计工作上有很大进展。在Robocup、智能小车、嵌入式系统设计、电子设计、数学建模等国际国内竞赛中多次获得一等奖和二等奖,部分同学获得创业基金资助,创办了科技型企业。近年来学生就业率95%以上,近34%的本科生进入全国著名高校攻读研究生。
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每年招收硕士研究生100名左右,博士研究生25名左右。硕士
科学研究
控制科学与工程系(学科)近几年承担了30余项国家863、97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20余项省部级科研项目,通过鉴定的项目数十项,并有20余项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等重要奖项。在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取得重要成果。目前我系教师承担的在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863专题项目以及国际合作研究计划等一大批重要项目,50%以上的教师完成或正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部分教师紧密结合社会需求,承担了重要的横向合作研究课题。在离散制造业系统集成与优化、人工环境智能控制、机器人与车辆控制、复杂系统与智能系统等方向和领域形成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