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研究员
徐立鸿
发布时间:2021-03-30 12:59        浏览次数:4073

徐立鸿

职称:教授

职务:

学科/部门:控制科学与工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电子邮箱:

办公电话:

研究方向

                            智能计算与冲突多目标动态优化控制及预测控制,基于物联网的新一代设施农业生物环境信息采集、建模与控制,鲁棒的运动视频检测技术、图像处理技术和图形方法,仿生机器鱼与水产海洋生物生态系统建模、分析与调节(与美国合作)                        

学生接待时间

                            周二                        

个人简介与工作经历


       姓名:徐立鸿   性别:男   出生日期:1960年7月  籍贯:山东

       现任同济大学电信学院“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教授(专技二级岗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Biology Evolution in Action”科技中心责任教授(客座);中国教育部设施农业网上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国家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学术带头人;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农业工程学会理事长;国际电子电气工程师协会(IEEE)高级会员,IEEE  CIS (计算智能)上海分会主席。 

       1991年博士毕业于东南大学自动控制专业并获工学博士学位,1994年破格晋升正教授。先后获得省级新长征突击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等称号。 1995年1月首批入选江苏省跨世纪人才培养对象。1997年8月调入上海同济大学电信学院工作,1998年入选上海市“曙光学者”人才培养计划,1999年入选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青年教师”计划。2000年作为国家设施农业专家组召集人参加了《国家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2015)》的专题调研工作。2001年任同济大学现代农业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首任常务副院长(主持工作),2007年定级为(专技)二级岗教授,2006-2011年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高级访问研究学者,2009年担任美国计算机学会(ACM)SIGEVO分会 2009 GEC Summit (遗传与进化计算世界峰会)主席。

       2008年1月因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而受到国家主席(总书记)和总理的接见。


科研与教学


科研:

主要从事:1. 自动控制中的智能优化控制、冲突多目标控制、预测控制等理论方法研究;2.设施农业生物环境建模、优化与控制技术研究;3.生物生态系统信息采集物联网技术、数字化可视化图像图形处理技术研究。

承担项目:领导一个多学科合作研究团队,先后承担国家863高技术重大项目1项,863重点项目3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以及10多项国家科技部、教育部和上海市政府项目。与美国合作者联合承担美国科学基金会重大项目1项(资助5000万美元,2010-2020年)。

出版专著论文:已合作出版专著2部(其中一部为欧洲出版),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IEEE Trans.on CSVT、SENSORS、自动化学报等国际国内期刊论文60多篇,被EI收录40多篇、SCI收录10多篇)。 

知识产权:获得中国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证书13项。

获奖:获得2005年度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0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9年度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科技创新个人贡献奖,2009年国际ACM学会贡献奖,2011年国际ICARCV学术会议(新加坡)优秀论文提名奖。

主要研究成果及应用情况:

1.在控制理论研究方面:1)针对多目标控制问题,提出了冲突多目标相容优化控制(MOCC)方法;2)提出了光照鲁棒的运动前景视频检测算法和图像处理新方法;3)提出了用于非线性系统动态自组织建模的方法---广义模糊神经元网络(GFNN)算法;4)提出了鲁棒性好的加权多步预测控制算法、适用于降阶模型的频域自适应预测控制方法;5)提出了能充分利用数据和语言信息的组合预测控制方法。

2.在设施农业温室作物生长环境建模、优化与控制领域:1)提出了温室环境多因子协调控制算法,基于此算法研制了控制软件(获著作权证书)和控制系统(获专利),成功应用于智能温室的环境控制,该成果被推广使用并取得经济效益,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7);2)建立了首个仅有6个微气候状态的适用于控制的温室作物生长与环境的动态模型,使控制算法由基于经验协调上升为基于模型优化控制成为可能;3)首次提出了优化作物产量与控制能耗的冲突多目标相容优化控制算法(MOCC);4)基于图像图形技术提出了温室植物的数字化与可视化新方法;5)提出提高无线传感网络通信效能新方法并研发了“4+1结构”温室信息采集与控制物联网系统。

3.在数字化水产与海洋渔业生物生态系统领域:1)与美国合作研制成功携带传感器的水下机器鱼,实现了水质环境参数的三维动态检测;2)研制了水质环境监控基站及其Zigbee无线通信系统,实现了集约化水产养殖的数字化;3)提出了水下鱼饵饵料的图像处理新方法,实现了饵料投放的自动监控和投放。这些成果已经被成功应用于水产养殖与海洋渔业基地,取得良好效果。 

 

教学:

曾开设研究生课程《智能自动化理论与应用》、《过程控制》;目前开设研究生讲座课程《农业生物环境的建模与优化》、《智能自动化理论及其在农业生物环境控制中的应用》。

培养了博士后5人,博士研究生14人,硕士研究生50多人。

 


社会兼职


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Biology Evolution in Action”科技中心责任教授(客座),

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常务理事,

上海市农业工程学会理事长,

国际电子电气工程师协会(IEEE)高级会员,

IEEE  CIS (计算智能)上海分会主席,

IEEE Trans.on CSVT、SENSORS 、自动化学报、农业工程学报等多个国际国内学刊编委或审稿人,

上海海洋大学等国内多所大学的兼职教授。


Copyright © 2012 同济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