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2014级工科试验班(电气信息类)新生-教授研讨课报告内容简介
发布时间:2014-10-18 20:35        浏览次数:13305
1.从人类工业革命看电气信息类专业的形成 


【内容提要】人类史上的工业革命,创造了今天的科技辉煌。人们在改造自然社会中谱写了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与信息化的壮丽篇章,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工业革命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给了高等教育专业设置与改革的良机,电气信息类专业的形成与发展有促进了人类科技进步。 

1.序言 
2.机械化革命的动因、特征与代表人物及其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 
3.电气化革命的动因、特征与代表人物及电子电气(电机)工程系的形成 
4.自动化革命的动因、特征与代表人物及自动化类专业的设置 
5.信息化革命的动因、特征与代表人物及大信息类专业的形成 
6.电气信息类专业的内涵、交叉、人才培养与新兴市场 
7.讨论 


【主讲人简介】岳继光,男,1961年9月生,河北省唐山市人,汉族,中共党员。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控制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计算机测量与控制》、《系统仿真技术》、《伺服控制》杂志编委、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责任专家、上海市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仪器仪表学会理事,曾任同济大学电气工程系副系主任(主持工作)、系主任、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同济大学人事处长;现任同济大学嘉定校区党工委副书记。 

于1979年考入哈尔滨理工大学电磁测量及仪表专业;分别于1983年和1986年本科及研究生毕业,并获工学学士和硕士学位。1996年9月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流体传动及控制专业完成博士研究生学业,获工学博士学位。1996年11月赴浙江大学流体传动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8年出站后应聘到同济大学电气工程系任教,2001年晋升教授。长期从事机电一体化领域的先进测控理论研究与技术开发工作;在特种电源、机电系统测量与预测、汽车电子、风力发电控制、深海观测电网、磁悬浮控制等领域承担过10多项国家、省部级及企业科研项目。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获教育部和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各一项、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两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四等奖1项。获教学奖5项。 
 
2.生物诱导的机器人行走控制研究进展 


【内容提要】相对于轮式移动机器人,足式机器人本体容易跨越障碍,通过崎岖、松软或泥泞的地面,具有更强的环境适应性和运动灵活性。但由于多冗余自由度、重心变化等问题使得足式机器人行走控制非常复杂。目前,行走控制方法主要基于编程作业机制,即预先计算轨迹、步态等,这一方法不仅本身非常复杂,缺乏一般性,而且无法解决环境适应性问题,使足式机器人本体特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研究和抽象生物的行走机理并加以模仿可能是突破机器人行走控制瓶颈的有效途径,已引起科学家的广泛关注。基于中枢模式发生器(Central Pattern Generator,CPG)的生物诱导行走控制方法是这一思路的典型代表,已经得到广泛关注并取得了初步实验结果。报告将回顾CPG的生物学机理,介绍其生物学存在依据、结构特性;从控制工程的角度,介绍CPG的工程模拟、特性分析、以及目前在机器人行走控制中的研究进展;结合自己的研究指出该方法面临的困难、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研究方向。 


【主讲人简介】陈启军,1987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原华中工学院)自动控制系,1990年获西安交通大学信息与控制工程系硕士学位,1999年获同济大学电气工程系博士学位。现为同济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曾作为客座教授在德国University of Hagen做客座研究(2002)、美国UC Berkeley访问学者(2008)、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访问学者(2010)。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中国自动化学会集成自动化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自动化学会机器人竞赛工作委员会常委,中国自动化学会智能自动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制造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机器人专业委员会常委,上海市自动化学会理事,上海市自动化学会智能自动化专业委员会主任。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日政府间国际合作项目、中美NIH国际合作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及各类省部级重点项目10余项。出版编著2本,发表论文170多篇,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二等奖2次,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入选了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计划、上海市曙光学者计划、上海市曙光跟踪计划,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要研究方向:智能机器人及其系统,嵌入式系统,网络化系统及其应用。 

 
3.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与未来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技术 


【内容提要】 

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特点 
2.电气工程的内涵 
3.电气工程的相关学科 
4.电气工程专业的技术领域 
5.新能源利用与电气工程 
6.智能电网对电气工程专业的挑战 
7.讨论 


【讲课人简介】牟龙华,1963年12月生,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电气工程系主任、电气工程学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承担过3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及横向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国家火炬计划、省部级科研项目等。主要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申请国家专利11项,已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项、发明专利2项。出版专著2部,教材1本;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检索70余篇。担任《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电力电子技术》期刊编委,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专委会委员、全国牵引电气设备与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电力自动化设备》,《煤炭学报》、《煤炭科学技术》、《电工技术学报》、《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电网技术》、《Electric Power Components and Systems》等刊物审稿人。 

主要研究方向: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电能质量分析与控制,分布式发电与微网,配电系统自动化。 
 
4.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产生与未来人才特点 


【内容提要】 

1.引言 
2.电子科学与技术领域简介 
2.1电科发展历史 
2.2现状 
2.3未来发展趋势 
2.4电科人才的特点 
3.电子领域创新人才的模式研讨 
3.1创新的必要性 
3.2发明专利 
3.3专利的构思与申请 
3.4研发与实践 
4.讨论 
【主讲人简介】尹学锋,1973年出生,电子科学与技术系副教授。1995年获华中科技大学光电子工程专业工学学士学位,2002年获丹麦奥尔堡(Aalborg)大学数字通信专业硕士学位,2006年获丹麦奥尔堡(Aalborg)大学无线通信专业博士学位。2006年至2008年在奥尔堡大学任助理教授,2008年8月至今担任同济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系副教授,2010年至2013年担任电子科学与技术系副主任,2011年8月至今担任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助理。 
主要研究电波传播无线信道的特征分析、参数估计和统计建模;阵列信号处理,高精度参数估计算法设计和实现;无线通信系统物理层算法设计和实现,以及无源雷达目标跟踪和识别等。编辑国际学术专刊1本,出版教材1本,出版学术专著1本,在国际刊物和国际会议发表论文近50篇,主持教育部基金项目1项,主持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各1项,主持与华为的合作研究项目4项,以及多项国际合作项目。2012年主持同济大学校级全英语示范性课程建设项目1项,2013年主持上海市教委全英语示范性课程1项,2013年主持同济大学中德80+80全英语课程建设项目2项,2013年进入同济大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决赛。 
曾应邀担任《Jounal of Antenna and Propagation》客座编辑,担任《IEEE Transactions on Signal Processing》、《IEEE 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IEEE Transactions on Antenna and Propagation》、《IEEE Magazine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等多个国际刊物以及国际会议审稿人。现为IEEE会员,IEICE会员,和COST IC1004中国区会员。 
 
5、通信系统-演进、创新及未来 
【内容简介】 
1.通信概念 
2.通信的演化与物理学家的创新成果 
2.1物理学的研究进展 
3.推动通信发展的重大事件及杰出人物 
4.现代通信的演化 
4.1模拟通信 
4.2数字通信 
4.3数据通信 
4.4移动通信 
4.5移动宽带化/宽带移动化 
5.通信的未来 
5.1全光交换 
5.2物联网 
5.3光弧子通信 
5.4量子通信 
5.5太赫兹 
5.6下一代网络(未来的通信畅想,融合、移动、宽带、多种应用等) 


6.讨论 

【讲课人简介】薛小平,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通信工程教研室主任。现任上海市电机学会专委,科技部及上海市创新基金评审专家,科技部、教育部、国家自然基金委、上海市科委等同行评议在库专家;担任电子学报、电子与信息学报、Security and Communication networks等多家国内外学术期刊审稿人,担任WCSP 2013-Wireless Networking Symposium技术委员会委员。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计划项目、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上海市经委重大示范工程、上海申通集团等研究项目20余项;并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863、973项目的研究;主持研究的安全编码处理器理论及其成果,通过国际第三方安全论证(TUV),并获得上海市科技成果认定;至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CI/EI索引15篇,参编著作2部,授权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多项软件著作权。 
主要研究兴趣包括:(1) 安全苛求系统关键理论和技术,包括车载ATP安全算法、可靠数据通信、安全编码处理器、形式化软件理论及方法;(2) 物联网理论及应用研究,包括RFID理论、标签和阅读器冲突、数据清理理论与方法、物联网体系架构等;(3)网络理论与路由包括移动通信网、Ad-Hoc 网络(MANET)路由、IPv4/v6及移动性支持、VANET等。 
 
6.电子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与未来技术 
【内容提要】 
1.序言 
2.射频信号处理技术与部分应用 
2.1降噪技术与应用 
2.2定位技术与应用 
2.3电磁计算与应用 
3.信号传输处理技术与应用 
3.1保密通信 
3.2数字化技术 
3.3多址传输技术 
4.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与部分应用 
4.1多媒体压缩 
4.2图像纹理 
4.3图像水印 
4.4图像识别技术 
4.5语音识别 
4.6文本分类与信息检索 
4.7多通道采集处理技术与盲分离 
5.讨论 
【讲课人简介】徐尚志,男,1976年出生,安徽桐城人,讲师。2006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就职于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系,研究方向为信号与信息处理。多次参加同济大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且获得好成绩,并于2012年获得全校一等奖。 
近年来参与并完成了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项目、科技部国家创新基金,科技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项目)、科技部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国际合作项目、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多项省部级和横向合作科研项目多项。 
 
7.CIMS技术与现代企业管理 
【内容提要】本次研讨课围绕信息技术和系统观两大核心,在信息技术推动企业运营管理发展的大背景下,具体展开现代制造业发展在信息时代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进而引出计算机集成制造(CIM)概念要素,及其工程系统CIMS的结构与组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介绍新型企业经营环境下涌现的各种新兴管理理念与思潮,并选择生产计划、调度与控制等典型问题加以分析讨论。 
【主讲人简介】乔非,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博导。同济大学管理工程博士(1997年)、自动控制专业硕士(1993年),德国洪堡学者(2001年-2002年),兼任上海市系统工程学会理事,上海市自动化学会理事,中国自动化学会集成自动化专委会、过程控制自动化专委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仿真应用分会副秘书长,IEEE高级会员。 
长期从事系统工程、控制理论、控制工程等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研究方向包括:智能生产系统、复杂制造过程调度、企业信息化、先进制造技术、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等。先后主持、参与并完成了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获软件著作版权6项,曾获各类科研奖项近10项,已出版专/译著3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8.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未来电子科学与技术 
【内容提要】电子科学与技术的基本概念、 生活中的半导体物理及微电子、集成电路与专用芯片、嵌入式系统、未来电子科学与技术的发展。 
1.电子科学与技术介绍 
2.什么是集成电路? 
3.集成电路是怎么制作出来的 
3.1集成电路的基本工艺 
3.2发展中的集成电路工艺 
3.3未来的集成电路 
4.集成电路行业的细分 
4.1集成电路设计 
4.2集成电路测试 
4.3集成电路制造 
4.4集成电路掩模加工 
4.5集成电路封装 
4.6集成电路应用 
5.集成电路发展方向 
5.1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5.2专用集成电路 
5.3片上系统 
6.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础 
7.大学四年以及未来的建议 
8.讨论 
【主讲人简介】韩志刚,1972年出生,电路与系统副教授。1993年获河南科技大学机电工程专业工学学士学位,1996年获河南科技大学机电工程专业工学硕士学位,2000年获西北工业大学系统工程博士学位。2001年至2003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大规模集成电路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03年至今在同济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系任教。主要研究模拟集成电路设计,数模混合集成电路设计,主要包括电源管理集成电路,传感器处理集成电路以及ASIC的研究,设计与应用。出版教材1本,在国际刊物和国际会议发表论文近30篇。主持与参部委省级课题多项。 
 
9.自动化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与未来自动化技术 
【内容提要】 
引言 
1.自动化纵览 
1.1什么是控制 
1.2控制系统示例 
1.3基于信息系统的自动化 
2.控制论的发展简史 
2.1古代中国与自动化 
2.2第一次工业革命 
2.3第二次世界大战 
2.4后现代的自动化 
3.应用、机遇和挑战 
3.1航空航天和运输 
3.2信息和网络 
3.3机器人和智能机器 
3.4生物和医药 
3.5材料和加工 
3.6其它应用 
4.讨论 
【讲课人简介】王峻,1974年出生,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教授。1996年获合肥工业大学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工学学士学位,1999年获东南大学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专业工学硕士学位,2003年获英国利兹大学(Univ of Leeds)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博士学位。2003年至2005年在清华大学自动化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06年至2010年担任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实验研究中心副主任,2010年9月至今担任同济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系教授,2011年4月至今担任控制科学与工程系副主任。主要研究鲁棒控制、多目标控制、智能控制理论及其在汽车动力学与新能源领域中的应用。编辑国际学术专刊2本,出版教材1本,在国际刊物和国际会议发表论文近50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主持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1项(中美合作),主持科技部863项目1项(副组长)。 
2002年获英国利兹大学G W Carter最佳研究论文奖;2007年获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和清华大学青年骨干人才资助计划;2008年获清华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2011年入选同济大学青年英才计划;2013年获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特等奖。曾应邀担任《Int J of Vehicle Design》客座编辑,担任《Automatica》、《Int. J of Control》、《Vehicle System Dynamics》等多个国际刊物以及国际会议审稿人。现为IEEE高级会员和IAVSD(国际车辆动力学学会)会员。 
 
10.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产生与未来人才特点 
【内容提要】 
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产生 
2.电气工程专业结构及其特点 
3.电气工程行业相关新技术 
4.未来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工程师特点 
5.电气工程专业升学及就业前景 
6.讨论 
【讲课人简介】金立军,男,1964年7月生,工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电气工程学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交通运输与工程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轨道运输与工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轨道交通电气化教学指导组委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输配电专业委员会委员、电器智能化系统及应用专业委员会委员;《机电工程》杂志编辑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电气工程专业学科建设和教学管理工作。 
先后主持国家985工程建设项目、国家自然基金、国家电网项目、上海市科委项目、以及产、学、研合作项目20余项。7项科研成果通过省部级鉴定、5项国家发明专利、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二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出版论著3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SCI、EI、ISTP收录20余篇。 
主讲课程:“电磁场与电磁波”、“现代电力系统分析”、“电气测试与故障诊断”、“电气工程论坛”等。 
研究领域:电气设备检测与诊断、电磁场仿真分析、电器智能化、高电压技术等。 
 
11.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内容提要】 
本课程主要介绍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的构成、主要研究内容、学科性质及与国外学科设置的比较,同时对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这两个主要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和分析并预测其发展趋势。本课程也结合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情况,就如何提升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水平和产业化发展提出建议。 
【讲课人简介】童美松,男,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ASU)博士,美国伊利诺大学香槟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UIUC)博士后、研究科学家、客座教授,香港大学荣誉教授、日本京都大学客座教授、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客座教授,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入选者。现任同济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系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系主任。研究领域有电磁场理论、天线理论与设计、微波电路设计、芯片电子封装、电磁逆散射与微波成像、多物理电磁学、计算电磁学等。曾参与和主持由美国空军科学研究办公室、空军研究实验室、陆军研究实验室、Intel和IBM等资助的科研项目11项(其中7项为主持),目前正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与美国和日本国际合作项目及横向项目共10项,已发表SCI期刊论文和著名国际会议论文200余篇、出版合作专著1部、申请专利8项、获软件著作权6项。现担任IEEE Transactions on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副主编, 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onents, Packaging, an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副主编及嘉宾主编(Guest Editor), Progress in Electromagnetics Research编委和副主编,Journal of Electromagnetic Waves and Applications编委和副主编, Applications and Applied Mathematics编委,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merical Modeling:Electronic Networks, Devices and Fields副主编并担任一期特刊(Special Issue)的嘉宾主编(Guest Editor)。曾担任Waves in Random and Complex Media副主编和一期特刊的嘉宾主编,同时也为26种国际期刊审过稿。另外还担任每年一次的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 and USNC/URSI (国际无线电联盟美国国家委员会) National Radio Science Meeting 及Progress in Electromagnetics Research Symposium(PIERS)等重要国际会议的技术委员会成员及会场组织者和主席(2016年将担任PIERS大会总主席)。曾作大会报告60余次、特邀报告6次、UIUC特邀讲座(Seminar)4次、其它国外和国内各高校特邀学术报告20余次。多次担任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和特聘教授评审专家及教育部自然科学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等评审专家,2013年起担任复旦大学电磁波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曾指导学生获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2次、二等奖6次、研究生全国数学建模比赛二等奖1次,主持教学改革项目6项。现为美国国际电磁学研究院Fellow、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高级会员、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会员、国际无线电联盟美国国家委员会成员、美国科学研究荣誉学会(Sigma Xi)会员等,2014年7月起担任IEEE天线与传播学会上海分会主席。 2002年获美国全国大学学者协会的“荣誉和杰出会员”奖, 2004年获ASU的“Travel Grant Award”, 2006年一项目获UIUC的“Sample Research Project”,2012年获日本京都大学的“Visiting Professorship Award”奖,2013年获香港大学的“Visiting Professorship Award”奖。2014年5月指导学生获国际著名学术会议“The 12th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Finite Elements for Microwave Engineering”最佳论文奖。2014年8月指导学生获“The 35th Progress in Electromagnetics Research Symposium (PIERS)”最佳论文奖。2014年9月入选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杏坛讲堂”专题主讲人并获“特聘教授”称号,2014年6月获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美国国家委员会的“Travel Fellowship”奖。2006年入选美国“Who’s Who in America”,2009年入选美国“Who’s Who in Electromagnetics”,2011年入选美国“Who’s Who in the World”。


Copyright © 2012 同济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