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
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
发布时间:2015-05-03 23:53        浏览次数:9317

一.简介

       同济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1979年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1986年获得“工业自动化”硕士学位授予权,1993年获得“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博士学位授予权,1996年获得“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获准设立“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003年获得“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2012年,“控制科学与工程”被评为上海市一流学科(B类)。目前,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涵盖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系统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导航制导与控制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并有相关硕士点支撑。本学科已经形成了一支由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学者、上海市高层次人才计划、上海市曙光计划学者、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等优秀中青年教师组成的完整的学术梯队。拥有教育部嵌入式系统与服务计算重点实验室、教育部企业数字化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设施农业网上合作研究中心、“985”嵌入式系统平台(II类)等重要研究平台;拥有智能机器人、单片机技术、嵌入式系统、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网络控制技术五个创新基地。与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多所知名高校有长期的研究生联合培养计划,还与多家著名跨国公司建立了联合实验室或联合研发中心。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081101):以工程领域内的控制系统为主要对象,以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为主要工具,研究各种控制策略及控制系统的建模、分析、综合、优化、设计和实现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本学科对应的硕士点前身为“工业自动化”,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6年获得“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1997年“工业自动化”被评为上海市重点学科。 2003年“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被教育部确定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设岗学科。 2007年,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被评为上海市重点学科和国家重点学科。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081102):2003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以现代检测技术、信息融合、现代控制理论、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及智能控制技术等为基础,研究被控对象的信息提取、转换、传递与处理,并以实现自动化装置的设计、制造与集成为特色,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交通、电力、冶金、化工、环境、建材等各领域自动化装备及生产自动化过程。

       系统工程(081103):1998年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2003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本学科是一门跨学科的、交叉的、技术性与综合性结合的工程与管理科学,业务领域涉及控制工程、计算机技术、信息工程和机械工程等学科。以系统理论为基础,重点研究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系统工程技术,为智能制造系统提供理论、方法与工具;研究推广应用CIMS技术、信息技术和先进生产组织管理技术;研究面向公共安全、城市交通和安全生产等关键技术。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081104):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3年获得“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博士学位授予权。本学科模式识别的理论以技术为核心,以数学方法与计算机为主要工具,探索对各种媒体信息进行处理、分类、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构造具有某些智能特性的系统或装置的方法、途径与实现,以提高系统性能。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本学科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在医学、生物学、交通、互联网、物联网、商业、工业检测等领域有很广泛的应用价值。

本学科授予工学博士学位。

 

二.培养目标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优良,乐于奉献,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       务。

       2、掌握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并熟悉电气工程、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知识,具有独立从事控制科学与工程及其相关交叉学科创造性科学研究的能力和实际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能够做出有创新的成果;具有严谨求实的学风;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熟练应用第一外语开展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的能力。

       3、具有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三.研究方向

1.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1)智能自动化理论与工程

       (2)机器人与智能系统

       (3)信息处理自动化

2.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1)现代检测技术与可靠性理论

       (2)智能测试理论及自动化装置

       (3)计算机图像检测

3.系统工程

       (1)智能生产系统

       (2)工业与制造系统

       (3)公共安全与交通系统

4.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1) 计算机视觉与图像处理

       (2) 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

 

四.学制及学习年限

       博士生学制为3年,其中在职博士生的学习年限可延长1年,但最多不超过6年。对经《同济大学超期博士生管理规定》程序批准的博士研究生,可适当延长修读年限。

       在学期间,博士生课程学习时间不超过1年,论文工作时间不少于2年。特别优秀的博士生提前完成培养计划,并符合提前毕业条件的,经审批同意可提前毕业并获得学位,但在校注册时间不可少于2年。

 

五.学分要求

       课程实行学分制。博士研究生至少应修满13学分,其中公共学位课4学分,专业学位课4学分,非学位课2学分,必修环节3学分。

 

六.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培养研究生从事科研工作和开展实际(专业)工作能力的主要途径。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学位论文。学位论文应能充分反映研究生已全面达到“培养目标”所规定的各项要求。学位论文原则上应用汉语撰写,留学生可用英语或用事先经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和研究生院批准的其他语种撰写学位论文,且必须在学位论文中附加详细汉语摘要。为体现博士研究生第一外国语的要求,使用汉语撰写的博士学位论文,除现有的外语摘要外,至少还应公开发表一篇外语学术论文。博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全部实行双盲评阅。盲评工作由研究生院(或委托相关学院)组织实施。

       研究生在申请论文答辩时,未能达到规定的学术论文发表要求,但已完成培养计划,经学科专业委员会审核同意可申请论文答辩。答辩通过者,可先予以毕业。涉密学位论文及申请学位的保密管理工作,按《同济大学涉密研究生学位论文及申请学位管理暂行规定》执行。

 

七.学术论文

本学科博士生申请学位时须同时满足如下要求: 

       1、满足同济大学《关于博士硕士学位申请者发表学术论文的规定》; 

       2、满足《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申请博士学位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

 

八.备注

 

控制科学与工程培养方案课程设置

课程性质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学分

总学时

开课学期

是否必修

公共学位课

1070002

第一外国语(汉语)

3.0

144

春秋季

选修

1090054

第一外国语(英语)新

2.0

72

春秋季

必修

1090055

第一外国语(德语)新

2.0

72

春秋季

选修

1090056

第一外国语(日语)新

2.0

72

春秋季

必修

1090057

第一外国语(俄语)新

2.0

72

春秋季

必修

1090058

第一外国语(法语)新

2.0

72

春秋季

必修

1260002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2.0

36

春秋季

必修

1260003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著作选读

1.0

18

春秋季

选修

1900006

中国概况

3.0

54

春秋季

选修

专业学位课

1080066

系统分析与优化

2.0

36

秋季

选修

1080067

非线性系统

2.0

36

春季

选修

1080068

信息融合理论与方法

2.0

36

春季

选修

1080076

控制科学与工程前沿

2.0

36

春秋季

必修

非学位课

1090002

第二外国语(英语)

2.0

108

春秋季

选修

1090006

第二外国语(德语)

2.0

108

春秋季

选修

1090007

第二外国语(日语)

2.0

108

春秋季

选修

必修环节

1900001

论文选题

1.0

0

春秋季

必修

1900003

研究生学术行为规范

1.0

0

春秋季

必修

1900004

论文阶段成果学术讨论会

1.0

0

春秋季

必修

补修课

2080079

线性系统理论

3.0

54

秋季

选修

2080387

模式识别

3.0

54

秋季

选修

 

Copyright © 2012 同济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