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简介
同济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1979年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1986年获得“工业自动化”硕士学位授予权,1993年获得“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博士学位授予权,1996年获得“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获准设立“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003年获得“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2012年,“控制科学与工程”被评为上海市一流学科(B类)。目前,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涵盖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系统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导航制导与控制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并有相关硕士点支撑。本学科已经形成了一支由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学者、上海市高层次人才计划、上海市曙光计划学者、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等优秀中青年教师组成的完整的学术梯队。拥有教育部嵌入式系统与服务计算重点实验室、教育部企业数字化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设施农业网上合作研究中心、“985”嵌入式系统平台(II类)等重要研究平台;拥有智能机器人、单片机技术、嵌入式系统、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网络控制技术五个创新基地。与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多所知名高校有长期的研究生联合培养计划,还与多家著名跨国公司建立了联合实验室或联合研发中心。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081101):以工程领域内的控制系统为主要对象,以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为主要工具,研究各种控制策略及控制系统的建模、分析、综合、优化、设计和实现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本学科对应的硕士点前身为“工业自动化”,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6年获得“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1997年“工业自动化”被评为上海市重点学科。 2003年“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被教育部确定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设岗学科。 2007年,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被评为上海市重点学科和国家重点学科。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081102):2003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以现代检测技术、信息融合、现代控制理论、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及智能控制技术等为基础,研究被控对象的信息提取、转换、传递与处理,并以实现自动化装置的设计、制造与集成为特色,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交通、电力、冶金、化工、环境、建材等各领域自动化装备及生产自动化过程。
系统工程(081103):1998年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2003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本学科是一门跨学科的、交叉的、技术性与综合性结合的工程与管理科学,业务领域涉及控制工程、计算机技术、信息工程和机械工程等学科。以系统理论为基础,重点研究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系统工程技术,为智能制造系统提供理论、方法与工具;研究推广应用CIMS技术、信息技术和先进生产组织管理技术;研究面向公共安全、城市交通和安全生产等关键技术。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081104):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3年获得“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博士学位授予权。本学科模式识别的理论以技术为核心,以数学方法与计算机为主要工具,探索对各种媒体信息进行处理、分类、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构造具有某些智能特性的系统或装置的方法、途径与实现,以提高系统性能。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本学科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在医学、生物学、交通、互联网、物联网、商业、工业检测等领域有很广泛的应用价值。
本学科授予工学博士学位。
二.培养目标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优良,乐于奉献,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掌握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并熟悉电气工程、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知识,具有独立从事控制科学与工程及其相关交叉学科创造性科学研究的能力和实际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能够做出有创新的成果;具有严谨求实的学风;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熟练应用第一外语开展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的能力。
3、具有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三.研究方向
1.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1)智能自动化理论与工程
(2)机器人与智能系统
(3)信息处理自动化
2.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1)现代检测技术与可靠性理论
(2)智能测试理论及自动化装置
(3)计算机图像检测
3.系统工程
(1)智能生产系统
(2)工业与制造系统
(3)公共安全与交通系统
4.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1) 计算机视觉与图像处理
(2) 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
四.学制及学习年限
直接攻博研究生的学制为4.5年。直接攻博研究生入学注册后的第1学年为硕士研究生。进入第2学年前,根据双向选择的原则,进行博士生资格认定。通过博士生资格认定的研究生,办理有关手续,转成博士研究生。
没能通过博士生资格认定的研究生,保留硕士研究生资格,继续完成入学时确定的培养计划,修满本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通过硕士论文开题,完成硕士论文工作,申请硕士论文答辩。
直接攻博研究生修读年限不超过6年。但对经《同济大学超期博士生管理规定》程序批准的博士研究生,可适当延长修读年限。对部分提前完成培养计划,学位论文符合申请答辩要求的研究生,经过规定的审批程序可以提前答辩、毕业并申请学位。
五.学分要求
直接攻博研究生至少应修满32学分,其中公共学位课4学分,专业学位课15学分,非学位课10学分,必修环节3学分。
六.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培养研究生从事科研工作和开展实际(专业)工作能力的主要途径。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学位论文。学位论文应能充分反映研究生已全面达到“培养目标”所规定的各项要求。学位论文原则上应用汉语撰写,留学生可用英语或用事先经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和研究生院批准的其他语种撰写学位论文,且必须在学位论文中附加详细汉语摘要。为体现博士研究生第一外国语的要求,使用汉语撰写的博士学位论文,除现有的外语摘要外,至少还应提交一篇根据学位论文撰写的符合公开发表要求的外语学术论文(可未正式发表)。博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全部实行双盲评阅。盲评工作由研究生院(或委托相关学院)组织实施。研究生在申请论文答辩时,未能达到规定的学术论文发表要求,但已完成培养计划,经学科专业委员会审核同意可申请论文答辩。答辩通过者,可先予以毕业。涉密学位论文及申请学位的保密管理工作,按《同济大学涉密研究生学位论文及申请学位管理暂行规定》执行。
七.学术成果
本学科博士生申请学位时须同时满足如下要求:
1、满足同济大学《关于博士硕士学位申请者发表学术论文的规定》;
2、满足《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申请博士学位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
八.备注
直接攻博研究生的课程分为学位课、非学位课和补修课程。学位课分为公共学位课和专业学位课。公共学位课(政治和外语)直接确定为本学科专业博士生的相应课程,为必修。专业学位课设置兼顾了硕士、博士不同阶段的要求,课程安排时间为1.5-2年。
分类 | 课程代码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学时 | 开课学期 | 是否必修 | 开课院系 | 备注 | 多选组 | |
---|---|---|---|---|---|---|---|---|---|---|
学位课 | 公共学位课 | 1070002 | 第一外国语(汉语) | 3 | 108 | 春秋季 | 否 | 相关学院 | 留学生必修 |
|
1090054 | 第一外国语(英语)新 | 2 | 72 | 春秋季 | 是 | 外国语学院 |
| |||
1090055 | 第一外国语(德语)新 | 2 | 72 | 春秋季 | 否 | 外国语学院 | 一外为德语者必修 | |||
1090056 | 第一外国语(日语)新 | 2 | 72 | 春秋季 | 否 | 外国语学院 | 一外为日语者必修 | |||
1090057 | 第一外国语(俄语)新 | 2 | 72 | 春秋季 | 否 | 外国语学院 | 一外为俄语者必修 | |||
1090058 | 第一外国语(法语)新 | 2 | 72 | 春秋季 | 否 | 外国语学院 | 一外为法语者必修 | |||
1260002 |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 2 | 36 | 春秋季 | 是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 |||
1260003 |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著作选读 | 1 | 18 | 春秋季 | 否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 |||
1900006 | 中国概况 | 3 | 54 | 春秋季 | 否 | 相关学院 | 留学生必修 | |||
专业学位课 | 1080066 | 系统分析与优化 | 2 | 36 | 秋季 | 否 |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
|
| |
1080067 | 非线性系统 | 2 | 36 | 春季 | 否 |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
| |||
1080068 | 信息融合理论与方法 | 2 | 36 | 春季 | 否 |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
| |||
1080076 | 控制科学与工程前沿 | 2 | 36 | 春秋季 | 是 |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
| |||
1080097 | 研究领域调研与分析 | 3 | 54 | 春秋季 | 是 |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
| |||
2080079 | 线性系统理论 | 3 | 54 | 秋季 | 否 |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
| |||
2080138 | 高级运筹学 | 2 | 36 | 秋季 | 否 |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
| |||
2080214 | 机器视觉 | 2 | 36 | 春季 | 否 |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
| |||
2080306 | 自适应与最优控制 | 2 | 36 | 春季 | 否 |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
| |||
2080314 | 智能化方法与技术 | 3 | 54 | 春季 | 否 |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
| |||
2080315 | 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 | 2 | 36 | 春季 | 否 |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
| |||
2080360 | 社会实践 | 2 | 36 | 春秋季 | 是 |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
| |||
2080387 | 模式识别 | 3 | 54 | 秋季 | 否 |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
| |||
2080415 | 现代传感与检测技术 | 3 | 54 | 秋季 | 否 |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
| |||
非学位课 | 1090002 | 第二外国语(英语) | 2 | 108 | 春秋季 | 否 | 外国语学院 |
|
| |
1090006 | 第二外国语(德语) | 2 | 108 | 春秋季 | 否 | 外国语学院 |
| |||
1090007 | 第二外国语(日语) | 2 | 108 | 春秋季 | 否 | 外国语学院 |
| |||
2080020 | 智能化仪表 | 2 | 36 | 秋季 | 否 |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
| |||
2080063 | 非线性控制系统 | 2 | 36 | 春季 | 否 |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
| |||
2080088 | 企业运营管理 | 2 | 36 | 秋季 | 否 |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
| |||
2080090 | 制造工业自动化设备与系统 | 2 | 36 | 秋季 | 否 |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
| |||
2080128 | 控制网络与现场总线 | 2 | 36 | 秋季 | 否 |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
| |||
2080130 | 离散事件动态系统 | 2 | 36 | 春季 | 否 |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
| |||
2080131 | 鲁棒控制系统 | 2 | 36 | 春季 | 否 |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
| |||
2080151 | 现代设计方法及CAX技术概论 | 2 | 36 | 春季 | 否 |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
| |||
2080308 | 现代电力电子学 | 2 | 36 | 春季 | 否 |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
| |||
2080310 | 现代集成制造系统设计与实施概论 | 2 | 36 | 秋季 | 否 |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
| |||
2080311 | 机器人控制与自主系统 | 2 | 36 | 春季 | 否 |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
| |||
2080380 | 高级人工智能 | 2 | 36 | 春季 | 否 |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
| |||
2080386 | 视频处理 | 2 | 36 | 春季 | 否 |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
| |||
2080414 | 机器学习 | 2 | 36 | 秋季 | 否 |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
| |||
2102001 | 矩阵论 | 3 | 54 | 秋季 | 否 | 数学科学学院 |
| |||
2102002 | 数值分析 | 3 | 54 | 秋季 | 否 | 数学科学学院 |
| |||
2102003 | 随机过程 | 3 | 54 | 春季 | 否 | 数学科学学院 |
| |||
2900001 | 健身 | 1 | 36 | 春秋季 | 否 | 体育教学部 |
| |||
必修环节 | 1900001 | 论文选题 | 1 | 18 | 春秋季 | 是 | 研究生院 | 第三学期 |
| |
1900003 | 研究生学术行为规范 | 1 | 0 | 春秋季 | 是 | 研究生院 |
| |||
1900004 | 论文阶段成果学术讨论会 | 1 | 0 | 春秋季 | 是 | 研究生院 |
| |||
1900005 | 国外学术交流 | 1 | 0 | 春秋季 | 否 | 研究生院 |
| |||
补修课 | 2080316 | 自动控制原理 | 0 | 36 | 春秋季 | 否 |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
|
|
Copyright © 2012 同济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