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
2018级工程博士(电子与信息)专业(085271)培养方案
发布时间:2019-06-04 15:01        浏览次数:1094

一.简介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设有电气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4个一级学科。目前拥有控制科学与工程上海市一流学科、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国家二级重点学科和上海市重点学科;拥有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涵盖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系统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导航制导与控制5个二级博士点;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上海市一流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涵盖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3个二级博士点。1998年以来还相继拓展了电子与通信工程、控制工程、计算机技术、电气工程、集成电路工程5个工程硕士培养领域。本领域主要依托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进行电子与信息领域高层次人才的培养。
       学院有雄厚的师资力量。截至2016年底,学院拥有博士生导师80名、硕士生导师165名。拥有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基金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学者、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和国家级教学名师、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市科技启明星、上海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同济大学特聘教授等多人。
       学院有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设有“国家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数字化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985”嵌入式系统平台(II类)、“国家高性能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同济分中心”、“嵌入式系统与服务计算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计算机体系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与中科院计算所共建)”、“无线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大唐电信共建)”等重要研究平台;设有网格技术研究中心、基础软件工程中心、网络化系统研究所、信息安全技术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拥有智能机器人、单片机技术、嵌入式系统、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网络控制技术五个创新基地,及曙光、大唐、腾讯、IBM、Microsoft、Nokia、Intel、Oracle等国内外著名企业实训中心。学院秉承“夯实基础,面向应用,培养创新,国际接轨”宗旨,坚持实施“一体两翼”的高层次工程型领军人才培养模式,以创新型、实践型的高层次工程人才培养为目标,坚持国际化办学和先进的实践训练相结合,培养一专多能、交叉融合、服务社会、开拓创新、具有国际视野、全面发展的卓越创新优秀人才。
       本学科授予工程博士学位。

二.培养目标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德树人,努力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具有为人民服务和为祖国富强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自觉遵纪守法、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2、具有实事求是、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科学精神。
       3、培养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深厚的理论素养,开阔的国际视野和出众的综合能力的电子与信息领域研究者,能够独立进行创造性研究与实践的电子与信息领域高端人才,以及引领未来的专业精英及开拓者。
       4、紧密结合我国社会和科技发展需求,面向企业(行业)工程实际,根据电子与信息工程博士生的工程背景、基础和特点,主要培养工程创新研究型、工程技术开发型和工程管理应用型三类人才,使之具备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和国际视野,有望成为国家重大专项或省部级重要科技创新项目领军人才或国际认可的创业、研发和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以及未来电子与信息行业相关的领军人物。
       5、较好地掌握电子与信息工程领域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工程技术前沿,具有本领域敏锐的学术洞察力,具备运用系统工程思想创新性地组织实施或设计研发符合国家战略需求的重大工程或解决核心关键技术的能力,在工程技术领域做出创新性的成果。能较好地从事大型工程项目技术和管理工作;工程博士学位论文应具有创新性或较大的实用价值;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运用该门外国语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并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具有良好的协调能力与领导能力;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研究方向

       电子与信息工程博士研究生的研究方向一般应结合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和地方重大重点科技创新工程等大型创新实践工程项目需求,由研究生的校内外导师指导小组共同确定。主要研究领域包括:
       1.软件与服务计算
       2.网络与嵌入式系统
       3.智能信息处理
       4.集成自动化理论与工程
       5.智能控制与智能系统
       6.工业与制造系统工程

四.学制及学习年限

       工程博士研究生学制为4年,但最长修读年限不超过7年。
       1. 培养方式可以是全日制培养,也可以非全日制培养。
       2. 由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并有稳定的供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工程实践的基地。
       3. 应采取校企导师组的方式进行指导,应聘请企业或行业高水平专家作为指导小组成员。

五.学分要求

       工程博士研究生至少应修满20学分,其中公共学位课6学分(含工程伦理2学分),专业学位课不少于4学分,非学位课2学分(含基于研究方向的跨学院或跨学科课程至少1门,2学分),必修环节8学分(论文选题1学分、研究生学术行为规范1学分、同济高等讲堂2学分、阶段成果学术报告1学分、中期综合考核3学分)。

六.学位论文

       工程博士指导采用学校和企业双导师制或导师组制(其中至少1名导师来自企业)。工程博士校内研究生导师遴选应符合同济大学研究生院相关规定,并承担国家重大专项或具有重要影响的国家级项目承担者;工程博士校外研究生导师一般应具有博士学位或正高级技术相当职称或职位,具有丰富的大型工程实践经验或高水平的科研创新成果,责任心强。校外研究生指导教师须由电子与信息工程博士专业委员会负责遴选,由学校研究生院审批通过后聘任。(详细规定参照同济大学研究生院的相关文件)
       1. 论文选题:选题应来自相关工程领域的重要项目,论文工作应与解决重要工程技术问题、实现企业技术进步和推动产业升级紧密结合,要有一定的科学性的较高的技术创新性。学位论文研究内容应紧密结合重大项目实际,可以包括工程新技术研究、重大工程设计、新材料研制及工程化应用、新产品或新装置研制、工程管理与规划等。对学位论文水平的评价应兼顾学术水平和技术创新水平与经济效益水平,注重论文研究成果在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问题、实现企业技术进步和推动产业升级等方面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2.中期综合考核:集中进行,考核成绩分等级录入管理信息系统,成绩为合格或不通过的比例不低于20%。中期综合考核不通过者需参加下一年度中期综合考核,通过后成绩均记为合格,不通过者必须参加下一年度中期综合考核,通过后成绩均记为合格。若仍未通过,统一招考博士研究生视为自动终止学业,予以退学处理。
       3.预答辩:不规定进行集中的博士研究生预答辩,可自行组织。
       4.盲审:博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全部实行论文初稿双盲预审。双盲预审一般应在学位论文正式答辩前2-3个月进行。
       5.答辩:博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评阅、答辩组织、答辩审批、答辩过程,以及提前答辩和延期答辩的规定请参见《同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
       6.博士研究生需要完成的必修环节包括:论文选题(第四学期)、研究生学术行为规范(中期综合考核前)、同济高等讲堂(中期综合考核前)、中期综合考核(第四学期)、论文阶段性成果学术讨论会(第五或第六学期)。

七.学术成果

       学位论文研究工作应在工程技术研究、产品研发、工程设计或工程管理与规划方面做出创造性成果,对推动产业发展和工程技术进步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在研究成果方面,发表学术论文不再作为最主要的成果形式,而发明专利、获奖以及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等的技术鉴定报告、经济社会效益证明等都可作为工程博士学位论文工作研究成果。
       申请学位标准及发表学术成果的规定如下:
       不低于如下要求(1)或(2):
       (1)满足《同济大学关于博士硕士学位申请者发表学术论文的规定》,并满足分委员会现行规定。
       (2)与国家重大专项研发报告相关的成果,至少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①国家级二等奖及以上(排名前5)、省部级一等奖及以上(排名前3)或省部级二等奖(排名第1) 1项;
            ②授权的国际或国家发明专利一项(排名第1);
            ③主持制定并成为行业、国家/国际技术标准1项;
            ④省部级以上单位组织的专家鉴定或验收报告中认定为具有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水平的成果1项。
       工程博士生在读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应署名同济大学。

八.分流与退出机制

       论文选题和中期综合考核两次不通过者,视为自动终止学业,予以退学处理。

九.备注

       1. 课程学习一般安排在第1学年,必修环节中研究生学术行为规范、论文选题、同济高等讲堂课程必须在中期综合考核前完成。
       2. 学位论文选题和中期综合考核相距时间原则上不少于6个月,中期综合考核和学位论文答辩相距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2个月。
       3. 公共学位课中第一外国语的选修应与工程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的语种一致。
       4. 同济高等讲堂是指由研究生院,各学部或学院组织的有规律的高水平学术讲座,工程博士研究生在中期综合考核前听取不少于16次的学术讲座,并将心得体会录入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

分类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开课学期

是否必修

开课院系

备注

多选组

学位课

公共学位课

1090122

  学术英语写作III

2

36

春秋季

外国语学院

 

第一外国语(英语)

2选1

1090123

  国际交流英语视听说III

2

36

春秋季

外国语学院

 

1020327

  工程伦理学

2

36

春秋季

土木工程学院

 

 

1090124

  第一外国语(德语)

2

36

春秋季

外国语学院

 

1090126

  第一外国语(日语)

2

36

春秋季

外国语学院

 

1090128

  第一外国语(俄语)

2

36

春秋季

外国语学院

 

1090129

  第一外国语(法语)

2

36

春秋季

外国语学院

 

1260002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2

36

春秋季

马克思主义学院

 

1300001

  第一外国语(汉语)

2

36

秋季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1900006

  中国概况

3

54

春秋季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专业学位课

1080023

  构件化软件设计技术

3

54

春秋季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1080028

  新一代互联网技术

3

54

春秋季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1080045

  计算智能技术

2

36

春秋季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1080067

  非线性系统

2

36

春季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1080068

  信息融合理论与方法

2

36

春季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1080076

  控制科学与工程前沿

2

36

春秋季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1080085

  计算技术前沿

2

36

春秋季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1080092

  计算机辅助分析与仿真

3

54

春秋季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1080095

  企业信息化技术前沿

3

54

春秋季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1080102

  系统分析与优化

3

54

春季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2080042

  嵌入式系统

2

36

春季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2080112

  IT项目管理

2

36

秋季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2080136

  软件形式化技术与工程

3

54

秋季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2080394

  生物信息学

2

36

秋季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必修环节

1900001

  论文选题

1

18

春秋季

研究生院

 

 

1900003

  研究生学术行为规范

1

0

春秋季

研究生院

 

1900008

  中期综合考核

3

54

春秋季

研究生院

 

1900009

  同济高等讲堂

2

36

春秋季

研究生院

 

1900010

  论文阶段成果学术报告会

1

18

春秋季

研究生院

 

 

Copyright © 2012 同济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