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
2020级 电子信息(085400)学历学位生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发布时间:2021-03-30 15:05        浏览次数:766

 2020级 电子信息(085400)学历学位生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简介

电子信息类包含6个工程领域:电子与通信工程,电子技术与集成电路工程,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工程,计算机与智能技术,软件工程,智能感知与光电技术。该六个领域及相关研究方向的人才培养分布在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软件学院和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软件学院与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拥有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共设有电气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物理学6个一级学科,拥有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软件工程、物理学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设有国家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数字化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985嵌入式系统平台(II类)、国家高性能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同济分中心、嵌入式系统与服务计算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重要研究平台,设有网格技术研究中心、基础软件工程中心、网络化系统研究所、信息安全技术研究中心、波耳固体物理研究所、声子学与热能科学研究中心、声学研究所、精密光学工程与技术研究所等研究机构;拥有智能机器人、单片机技术、嵌入式系统、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网络控制技术等创新基地本学位点包含博士生导师170名、硕士生导师230名,企业导师70名。

本类别授予电子信息工程博士学位。

二、培养目标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引领未来的社会栋梁与专业精英

1. 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具有为人民服务和为祖国富强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自觉遵纪守法、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2. 具有实事求是、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科学精神,服务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恪守学术道德规范和工程伦理规范。

3. 紧密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需求,面向未来国家战略需求、电子信息类相关领域工程实践及企业(行业)工程实际,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在相关工程领域掌握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和工程技术基础知识;熟悉相关工程领域的发展趋势与前沿,掌握相关的人文社科及工程管理知识。

4. 培养具备解决电子信息相关领域复杂工程技术问题、进行工程技术创新、组织工程技术研究开发工作、通过持续学习提升创新与研发水平等能力,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为培养造就工程技术领军人才奠定基础。

5. 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能熟练地进行国际学术交流。

6. 身心健康。

三、研究方向

电子信息类所包含的电子与通信工程,电子技术与集成电路工程,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工程,计算机与智能技术,软件工程,以及智能感知与光电技术等六个工程领域的研究方向和内容如下:

1. 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该领域以面向交通领域应用的通信与信息处理关键技术作为发展定位,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交通产业需求,聚焦地面交通、轨道交通通信及信息处理两大方向,支撑国家战略,服务行业和产业。研究方向包括信息传输、信息交换、信息处理、信号检测等理论与技术。培养从事信号与信息处理、通信与信息系统、电路与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等工程技术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2. 电子技术与集成电路工程领域:该领域包括集成电路设计、制造、测试、封装、材料、设备以及集成电路在网络通信、数字家电、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新兴工程技术领域,是当今最具有渗透性和综合性的工程技术领域之一。研究方向包括电路与系统、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旨在培养具有一定创新能力,面向企业服务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集成电路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

3. 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工程领域:该领域围绕国家和上海市发展战略的重大需求,研究和解决国家、上海亟需的战略性问题与科学技术尖端领域的前瞻性问题。研究方向包括智能传感与芯片、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物联网与大数据等,服务于工业与建造机器人、智能车与网联车、深海观测、智慧农业、智慧城市、工业大数据与智能制造等重点领域,助力于装备制造、农业、海洋、交通、建筑等国家重大工程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在国家经济、社会和民生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4. 计算机与智能技术领域:该领域以国际计算机技术工程领域发展前沿为指引,以国家与地方需求为指南,通过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和协同创新,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认知互联网”领域建设定位,研究方向包括软件与信息服务、网络与分布式计算、感知与嵌入式系统、认知与智能计算、仿真与多媒体处理。

5. 软件工程领域:该领域作为信息产业的核心和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采用现代软件工程技术进行软件开发和管理,是实现我国软件产业化的关键。该领域基于软件工程学科、面向国家和产业发展需求,培养独立从事本领域创造性科学研究、解决复杂软件工程技术问题、进行工程技术创新,以及规划和组织实施工程技术研究开发工作的能力,成为未来软件工程技术方面的领军人才。

6. 智能感知与光电技术领域:该领域以支撑高功率激光装置、同步辐射、航空航天等国家重大需求和微电子、光电子装备行业产业发展为主要目标,培养具有光学设计与集成、精密加工、尖端薄膜器件、光学检测等工程背景的高水平专业人才。

四、培养方式

电子信息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进行培养。

1. 电子信息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采用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学习方式。

2. 电子信息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工作紧密结合相关工程领域的重大、重点工程项目,紧密结合企业(行业)的工程实际,培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工程技术创新的能力。

3. .电子信息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应采取校企导师组的方式进行,聘请企业(行业)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专家作为导师组成。企业导师深度参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中。学校导师重点指导课程学习,企业导师重点指导工程实践,校区导师共同指导学位论文。企业导师作为课程负责团队成员,参与课程授课与指导工作,其中包括不限于(1)专业学位课、选修课授课;(2)工程实践项目的选择与启动;(3)复杂工程问题的挖掘与解决方案研讨;(4)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开题答辩;(5)中期答辩;(6)学位论文预答辩;(7)学位论文的正式答辩。企业导师有责任针对学生培养中的工程实践环节进行设计规划。并在学生的开题、中期、预答辩与答辩等多个环节重点参与。在答辩委员会的设置中也包含来自企业的答辩委员会委员。

4. 电子信息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就读期间,要求通过专业实践,获得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经验。具有2年及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时间应不少于12个月,不具有2年企业工作经历的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时间应不少于1.5年。非全日制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和结合自身工作岗位任务开展。专业实践活动专业实践可以采用如下方式进行:(1)在企业中实习实践;(2)在校内课题组从事与产业界相关的研发项目研究工作;(3)在校外研究机构从事与研究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的课题相关的工作。

专业实践的主要任务包含:(1)学习如何基于企业实际需求,提炼和总结工程问题;(2)应用理论知识,对复杂问题进行深度了解,寻找理论依据,基于对文献和已有方法的分析,拟定解决方案,论证方法的可行性;(3)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实现解决方案,验证方案的有效性;(4)从实践中总结经验,举一反三,并以多种形式固化研究成果。

专业实践的考核基于如下目标的高质量达成(满足其一):(1完整陈述专业实践全过程的研究报告,字数不少于1.5万字,需包括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可行性研究、方案的实现与功能、性能验证等必要部分;(2)基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解决方案撰写的科技论文,经过同行评议,正式发表;(3)基于问题解决方案撰写的专利申请文档,已正式提交申请,并在中国专利局网站公开;(4)基于问题解决方案的软件著作权登记,以获得正式的著作权登记号;(5)基于解决方案提炼而成的标准提案,已提交国内国际标准化组织,并获得提案正式编号,并已在标准化组织网站上公开;(6)其他成果,如:自主研发的芯片;自主研发并已经过评审的新设备原型系统。

5. 电子信息类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原则上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跨类别专业或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报考录取的,视情况由导师组指定补修相应专业的2门电子信息类相应领域的硕士阶段学位课程,补修课所取得学分不计入总学分;同类别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报考录取的,应提供表明参加过工程项目的论文、报告、专利或获奖等相关材料。

五、学制及学习年限

电子信息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4年。经《同济大学研究生延期申请管理办法》程序批准的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可适当延长修读年限,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7年。

对部分提前完成培养计划,学位论文符合申请答辩要求的研究生,经过规定的批准程序可以提前答辩、毕业并申请学位。

六、学分要求

电子信息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至少应修满22学分,其中公共学位课6学分,专业学位课4学分,非学位课4学分,必修环节8学分(研究生学术为规范1学分、论文选题1学分、学术成果报告会1学分、中期综合考核3学分、同济高等讲堂或认定讲座(非全日制)2学分、),必修国际会议报告1次,学术硕士背景且工作经验不足1年者补专业实践到1年。

学位课程和实践类课程的任课教师需要2年及以上企业工作或实践经历,或承担过3项及以上企业横向课题

课程类别

学分

百分比

学位课

公共学位课

6

27.27%

专业学位课

4

18.18%

非学位课


4

18.18%

必修环节


8

36.36%

补修课


0

0.0%

总计

22

100%

七、课程设置

课程性质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开课学期

是否必修

分组

备注

学位课

公共学位课

1020327

工程伦理学

2.0

36

春秋季



1260002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2.0

36

春秋季

政治课


1900006

中国概况

3.0

54

春秋季

仅限留学生、港澳台学生修读

1090122

学术英语写作III

2.0

36

春秋季

第一外国语

第一外国语(英语)21

1090123

国际交流英语视听说III

2.0

36

春秋季

第一外国语(英语)21

1090124

第一外国语(德语)

2.0

36

春秋季


1090126

第一外国语(日语)

2.0

36

春秋季


1090128

第一外国语(俄语)

2.0

36

春秋季


1090129

第一外国语(法语)

2.0

36

春秋季


1300001

第一外国语(汉语)

2.0

36

秋季


专业学位课

1080012

算法及其复杂性理论

3.0

54

春季


领域1-4选修

1080067

非线性系统

2.0

36

春季


领域1-4选修

1080085

计算技术前沿

2.0

36

秋季


领域1-4选修

1080102

系统分析与优化

3.0

54

春季


领域1-4选修

1080103

高等集成电路设计

2.0

36

秋季


领域1-4选修

1080105

高等电磁学

2.0

36

秋季


领域1-4选修

1080107

机器学习理论与应用

2.0

36

秋季


领域1-4选修

1080114

信号感知理论与应用

2.0

36

秋季


领域1-4选修

1080115

最优化理论及通信中的应用

2.0

36

秋季


领域1-4选修

1080116

现代谱估计理论

2.0

36

秋季


领域1-4选修

1103250

物理学前沿

2.0

36

春秋季


领域6必修

1103251

现代光学导论

4.0

72

秋季


领域6选修

1103252

现代声学理论

4.0

72

秋季


领域6选修

1103253

高等量子力学

4.0

72

秋季


领域6选修

1103254

高等凝聚态物理

4.0

72

春季


领域6选修

1170015

软件度量

2.0

36

秋季


领域5必修

1170018

高级算法设计与分析

3.0

54

春季


领域5选修

1170019

工程数学基础

4.0

72

秋季


领域5选修

非学位课

1080023

构件化软件设计技术

3.0

54

秋季


领域1-4选修

1080028

新一代互联网技术

3.0

54

秋季


领域1-4选修

1080068

信息融合理论与方法

2.0

36

春季


领域1-4选修

1080092

计算机辅助分析与仿真

3.0

54

春季


领域1-4选修

1080098

多媒体理论与技术

2.0

36

春季


领域1-4选修

1080101

数据分析与应用

2.0

36

春季


领域1-4选修

1080104

片上集成系统设计

2.0

36

春秋季


领域1-4选修

1080108

无线网络信息论

2.0

36

秋季


领域1-4选修

1080110

视频编码与视觉感知

2.0

36

春季


领域1-4选修

1080112

微纳光电子学

2.0

36

春季


领域1-4选修

1080113

网络空间安全理论与技术

2.0

36

秋季


领域1-4选修

1080118

无线通信理论

2.0

36

秋季


领域1-4选修

1080119

复杂网络理论

2.0

36

春季


领域1-4选修

1170002

高级计算机图形学

3.0

54

秋季


领域5选修

1170006

软件可靠性工程

3.0

54

秋季


领域5选修

1170009

模型驱动的软件开发

3.0

54

春季


领域5选修

1170012

软件中间件

2.0

36

秋季


领域5选修

1170016

机器学习

3.0

54

秋季


领域5选修

2080042

嵌入式系统

2.0

36

春季


领域1-4选修

2080112

IT项目管理

2.0

36

秋季


领域1-4选修

2080448

数据挖掘

2.0

36

春季


领域1-4选修

2103306

微纳材料与器件物理

3.0

54

秋季


领域6选修

2103310

群论

3.0

54

春季


领域6选修

2103311

现代计算物理

3.0

54

秋季


领域6选修

必修环节

10000140001

国际会议报告

0.0

0

春秋季



10000140002

专业实践

0.0

0

春秋季



1900001

论文选题

1.0

18

春秋季



1900003

研究生学术行为规范

1.0

0

春秋季



1900008

中期综合考核

3.0

54

春秋季



1900009

同济高等讲堂

2.0

36

春秋季



1900010

论文阶段成果学术报告会

1.0

18

春秋季



补修课









八、学位论文工作

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学位论文。学位论文原则上应用汉语撰写;留学生可用英语或用事先经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和研究生院批准的其他语种撰写学位论文,且必须在学位论文中附加详细汉语摘要。

1. 论文选题:选题应来源于电子信息相关工程领域的重大、重点工程项目,有明确的工程背景和技术需求;拟解决的问题应具有理论深度、技术难度和先进性,并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电子信息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选题由各领域根据学校要求的时间集中组织。学位论文选题报告一般不迟于第三学期完成;在论文的研究过程中,若论文课题有重大变动,应重新召开选题报告会。论文选题按领域进行排序,论文选题第一次不通过者,需在6个月后申请重新进行选题报告会。

2.研究内容:电子信息类博士专业学位论文内容应与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问题、实现企业技术进步和推动产业升级紧密结合,可以是工程新技术研究、重大工程设计、新产品或新装置研制等。

3. 中期综合考核:电子信息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中期综合考核由类别或类别指定领域集中组织。全日制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考核成绩按类别或类别指定领域分等级录入管理信息系统,成绩为优的比例40%,成绩为良的比例40%,成绩为合格或不通过的比例不低于20%;非全日制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中期考核成绩分通过或不通过。中期综合考核第一次不通过者,可在6个月后申请再次考核。

4. 预答辩:由各领域组织预答辩,预答辩通过后方可进行学位论文盲审。

5. 盲审:按照学校和学院相关规定执行。

6. 答辩:博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评阅、答辩组织、答辩审批、答辩过程,以及提前答辩和延期答辩的规定请参见《同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

7. 水平评价:电子信息类博士专业学位论文评价其学术水平、技术创新水平与社会经济效益,并着重评价其创新性和实用性。

8. 涉密论文:涉密学位论文及申请学位的保密管理工作,按《同济大学涉密研究生与涉密学位论文管理规定》(同济研【201865号)执行。

九、成果形式

电子信息类博士专业学位论文应做出创造性成果,成果形式包括学术论文、发明专利、行业标准、科技奖励等。成果应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并有明确的对应章节,且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

申请学位时,成果须至少满足以下两个要求:

1在本学科相关领域的国际学术刊物(SCI期刊或A类期刊)发表1篇论文,以及1篇推荐国际会议论文;(注:在博士学习期间公开出版的与本学科相关领域的专著1部(排名第1, 或导师第1,学生第2)可代替1SCI期刊或A类期刊论文);

2)除学术论文外的其他类型成果,须满足如下要求之一:

1) 国家级二等奖及以上(排名不限)、省部级一等奖及以上(排名前5)或省部级二等奖(排名第31项;

2)授权的国际或国家发明专利1项(排名第1, 或导师第1,学生第2);

3)主持制定并成为行业、国家/国际技术标准1项;

      4)省部级以上单位组织的专家鉴定或验收报告中认定为通过的成果1项(排名前2)。

注:上述成果、及学位论文需满足如下署名要求

1)学术论文、专利要求须以同济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其他成果同济大学必须作为成果完成单位之一。

    2)学位论文封面及成果之一须有企业导师名字。

    3)学术论文必须以学生为第一作者或导师(含企业导师)为第一作者,学生为第二作者。

十、分流与退出机制

1、在学期间累计多于两门(含两门)课程考核不合格者,予以退学处理。

2、学制内论文选题或中期综合考核两次不通过者,视为自动终止学业,予以退学处理。

十一、备注

1.课程学习一般安排在入学后前2个学期,必修环节中研究生学术行为规范、论文选题、同济高等讲堂必须在中期综合考核前完成。

2.学位论文选题和中期综合考核相距时间不少于6个月,中期综合考核和学位论文答辩相距时间不少于12个月。

3. 同济高等讲堂是指由研究生院、各学院组织的高水平学术讲座。全日制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在中期综合考核前听取不少于16次的纳入同济高等讲堂管理的学术讲座,并将心得体会录入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非全日制电子信息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结合工程项目为本校本科生或硕士研究生做2次以上(含2次)专题讲座。

4. 非全日制电子信息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讲座由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认定。

负责人:尹学锋

录入人:张云霞


Copyright © 2012 同济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系